招生就业

共青团建设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共青团建设 >> 正文

社会实践|“童伴来了”再出发 研学在身边

发布日期:2023-08-06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童伴来了”实践团再出发,前往凯里市三棵树镇季刀村为留守儿童带去系列主题研学课程。

 

(团队合影)

当前,暑期研学火爆异常,“在旅行中沉浸式学习”模式吸引众多学生与家长。然而,实践团成员通过入户家访发现,季刀苗寨儿童家长大多外出务工赚钱,亲子互动交流较少;家里多是不熟悉汉语的老人在抚育孙辈。在此情况下,季刀留守儿童很难共享研学教育资源。

“童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是留守儿童的陪伴者、好伙伴。基于以上现实需求,实践团因地制宜,挖掘苗寨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开发系列研学课程,提前准。把课堂开到吊脚楼里,开到田野当中,开到大自然的大课堂之中。将爱国教育、安全教育、自然科普、苗族文化、古代诗词等元素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季刀留守儿童在家门口感受“学、思、游”的暑期小课堂。

 

(田间地头开展需求调查)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将民族历史记录在悠扬的古歌之中。歌唱祖先如何开天辟地、歌唱美好爱情故事、歌唱祖国美丽山水……而如今,由于现代化浪潮冲击、村寨缺少年轻人等因素,苗族古歌正面临失传风险。实拜访古歌歌师,邀请歌师为留守儿童传授古歌,清脆的童声在百年古歌堂久久回响;户外爬山采集植物标本制作手工,以此为切入点引出“蝴蝶妈妈”和枫香树的故事;“一”黏土课堂,学生身穿自己民族服装,苗娃娃、苗饰等苗族元素作品在一双双巧手中诞生,并让学生说出古歌、民族传说、苗族服饰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实践团带领留守儿童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通过实践感受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发现独特的苗族之美。

                                                             ( 歌教学)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实践团成员教唱歌曲《国家》让活泼好动的儿童在悠扬的旋律中稳定下来,一起跟唱。“我是强国小主人”课堂,以国旗国徽中国地图为切入点,介绍国旗、国徽由来、涵义,教导儿童要尊重国旗国徽;讲述袁隆平、南仁东等先进人物的伟大事迹,引导小朋友树立远大志向;国家由千千万万小家组成,“童伴来了”实践团带领小朋友们回家为父母做家务,表达感恩与爱;手绘课“我是小画家”以“祖国绿水青山”为主题,播放国家壮美河山纪录片,画出属于孩子们心中的祖国大好河山。

                                                              (课后展示绘画作品)

                                                    (以漫画形式讲解“隐私部位”这一概念)

安全教育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实践团牢牢抓住“防拐卖“防溺水“防拐卖”三个关键词展开护航课堂。团队成员将小朋友带到户外观察村里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防范意识;运用情景模拟扮演拐卖人员,利用美食诱惑、语言哄骗等模拟手段展示诱拐手段,传授防范措施;通过问答形式,带领分析溺水发生原因、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等,为预防溺水敲响警钟;播放预防性侵动画片,认识“隐私部位”概念以及相关应对措施。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童伴来了”实践团为小朋友讲解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带着他们到篮球场、河边、巷子去捡垃圾,并将拾取到的塑料瓶带回。用塑料瓶做手工“沉浮的小潜艇”,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变废为宝以及物理原理。将吟诵教学与户外研学相结合,在稻田前复诵《悯农》,讨论一粒米的“成长史”,引发珍惜粮食、体会勤劳的思考。

(情景教学 悯农)

    “童伴来了”实践团情系季刀苗寨儿童,2023再出发。通过沉浸式体验、户外实地教学,在动手动脑中收获书本不能给予的知识,体验爱国自豪感、民族自信感、安全保护感,以及大自然带来的美感。实践团将继续保持这份初心,将团队延续下去。

一审:岳廷颖

二审:潘琦

三审: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