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六盘水的工业之源,蕴藏着三线建设的初心。8月26日,“三线建设”国情观察实践团来到六盘水煤炭工业发展的见证者-水矿集团参观调研。在这里,实践团探寻了煤都六盘水工业的起源、也了解了三线建设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水矿集团团委书记安柏鹏老师为实践团展示了集团历史沿革纪录片,并与大家亲切交谈。实践团成员就三线精神传承、生态企业转型、5G矿山建设等方面和安老师进行了咨询和交流。大家对六盘水煤炭工业的历史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水矿集团“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也让体会到了三线建设企业的使命与担当。

座谈会结束后,实践团在水矿附近寻访了多位亲身经历三线建设的老人,从他们口中得知,当时从全国各地调动了很多人来支持水城(现六盘水),十八九岁就都到贵州搞建设,一晃眼几十年就过去了,但那段峥嵘岁月,仿佛就在昨天。

86岁的吕金信老人原工作于水城矿务局(水矿集团原名)公安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来到水城。1965年11月邓小平乘专列到六枝视察时,他是铁路沿线负责保卫工作的人员之一。他说邓书记给他的感觉是一个非常平和的领导,没有一点架子,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领导。

77岁的宋大地爷爷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想当年来的时候我们这边连蔬菜都种不出来,每天只能吃点馒头土豆,但大家也还是拼尽全力地相应国家号召,抓革命、促生产,年轻人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84岁的何登奎老人66年来到水城,尽管条件艰苦,但接到毛主席的命令后他们义无反顾的支援三线建设。每天在矿井下面工作十多个小时,吃的只有洋芋丝、洋芋片、洋芋块,现在他的子孙都已扎根在这座城市,继续为城市的发展而努力。

浓浓三线情、铮铮铁骨魂,每位三线老人的故事都是一本书,让实践队感受到了一代人的责任与奉献。
26日下午,为更直观地了解煤炭的生产、加工等情况,实践团来到了大河边煤矿展开调研。

生产工区李区长带领大家参观了调度室、生产预备区、机械维修区及煤炭生产的整个流程,并实地参观了矿井口。许多矿工正在做下井前的准备工作,用他们的双手继续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努力着。






矿井里运出来的不仅仅是煤,而是六盘水欣欣向荣的希望;火车拉走的也不仅仅是煤炭资源,更是三线建设的奠基和传承。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不仅了解到了有关于煤炭生产开采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从水矿的发展史中体会到了三线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建设需要将三线精神发扬到各行各业中,我们青年人是三线精神的受益者,也更应是传承者,未来须勇担责任,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