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承载着六盘水这座城市的记忆,也烙印下了三线人民的青春回忆。有着这样一群人,为了国家舍弃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时光,无私奉献了自己一生,甚至把子孙后代也留给了三线,真正做到了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他们是谁呢?千千万万的三线人!

怀着对三线建设工作者的崇高敬意,8月24日,实践团首先来到了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馆内的历史场景和珍贵文物,让我们重温了当时的三线建设的艰辛。

参观途中,实践团很幸运的遇到了曾经的三线建设工作者——王朝珍奶奶,60年前,她恰逢青春年少,在国家需要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从江西来到贵州参与三线建设。当她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十分热情地跟我们分享了当年的三线建设历程。

在回忆途中,王奶奶感慨的说道:“虽然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但每个人热火朝天的投入其中。“回顾历史,王奶奶显得异常的兴奋,她指着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为我们讲解当年的一幕幕。她说:”虽然当年很多的工友没有了联系,但我们都同时生活在这座城市,我们见证了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三线建设也成就了现在的我们。“王奶奶的介绍让我们对三线建设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三线精神的内涵。

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可敬可爱的“三线人”在六盘水这片热土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如今,许多“三线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已经成长为六盘水各条战线的骨干和栋梁。我们坚信,三线”精神一定会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烛照未来。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当年三线建设的前辈们学习,将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献给祖国,努力提升自己的本领,在未来祖国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