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当思政课 90 分的“理论高手”,在现实中面对王奶奶攥着存折冲向银行的焦急背影时,却不知如何开口劝阻;当脱下军装的退役大学生在校园里陷入 “精神空窗”,追问 “我还能为谁而战”——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困境,却指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命题:如何让 “为人民服务” 的理论不再停留在试卷上,让“青年担当”的誓言真正扎根在实践中?
2025年,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罗志程、岳廷颖、邓静及郭晓玲4名专职辅导员,联合平坝区团委、天龙村、塔南社区、信用社及屯堡地戏传承人,带领12名同学,启动“以屯堡文化密码守护安全‘钱袋子’”暑期三下乡实践项目。项目打破“高校单向输出”模式,以国家级非遗屯堡文化为思政桥梁,将地戏、方言顺口溜与反诈知识、思想引领融合,既推动师生在基层服务中实现思政认知升级,又助社区居民借文化共情筑牢思想防线,让非遗文化在“守家护国”新使命中焕发生机。
项目历时16天,覆盖社区居民300余人(含老人82人、商户30家、青少年120人),培育本土反诈宣传员2名;协助67位老人配置“国家反诈中心”APP,81.8%老人能独立操作核心功能,95%以上居民会背2句方言反诈口诀;获贵州天眼新闻、贵州教育报等省级媒体专题报道。
本案例以“文化为纽带、实践为路径、协同为保障”,构建“高校思政育人—基层安全构建—非遗文化传承”三位一体模式,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提供了可复制、可深化的实践样本。
二、案例思路:破局・溯源・筑路——找准思想引领的“根”与“魂”
(一)破局:直面新时代思想教育的双重“痛点困境”
1.高校青年的“思想迷茫”: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
当代大学生存在两大思想困惑:一是“理论悬空”,部分学生虽能精准默写“新时代青年使命”,却在老人受骗时手足无措,如“思政课90分却救不了王奶奶5000元养老钱”,“为人民服务”沦为试卷答案而非行动指南;二是“价值空窗”,退役大学生杨智鸿的经历颇具代表性——部队中任务关联集体安危,退役后校园生活如“设定好的程序”,找不到“被需要”的感觉,这种身份落差导致青年价值认同断层。
2.基层治理的“传播壁垒”:文化与需求的“两脱节”
基层思想引领(尤其是反诈宣传)长期受困于“单向灌输”:一是“语言脱节”,屯堡社区中老年居民以方言交流,对“杀猪盘”“AI换脸”等术语理解困难,传统手册、标语宣传如同“对牛弹琴”;二是“情感脱节”,社区82位老人中65%为留守群体,骗子常借“冒充子女求助”“情感陪伴”突破心理防线,而传统宣传仅强调防骗技巧,忽视情感需求,导致宣传“入耳不入心”。
(二)溯源:锚定思想引领的“文化根脉”与“价值内核”
1.从屯堡文化中挖“精神富矿”
屯堡文化是明代军屯文化的活态遗存,六百年间“守家护国”精神借地戏、山歌代代相传——地戏多演“三国将士戍边卫国”,山歌聚焦“邻里互助、家园守护”。这种“以文化凝思想、以行动践使命”的基因,与“青年守护基层平安”的新时代价值需求高度契合,为思想理论教育提供了“本土化、有温度”的载体。
2.从思政本质中找“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创新中提高”。本案例紧扣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本质,提出核心思路:思想引领不是“我说你听”,而是“共同参与”;理论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解决问题”。将“群众路线”“青年担当”等理论,转化为“帮老人装APP”“为商户防骗”“用非遗传思想”的具体行动,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走进“生活”。
(三)筑路:构建“四维融合”的思想引领体系
为破解双重困境,项目设计“文化铸魂、实践筑基、协同赋能、长效固本”四维融合思路,具体如下:
维度 |
核心目标 |
实施路径 |
预期成效 |
文化铸魂 |
让思想引领有“文化温度” |
非遗地戏改编、方言顺口溜创作等 |
居民认同度提升,文化与思想传播双赢 |
实践筑基 |
让青年成长有“实践深度” |
入户服务、剧目编排、社区互动 |
青年理论转化能力提升,重塑价值认同 |
协同赋能 |
让项目落地有“专业力度” |
高校+社区+传承人+信用社四方联动 |
资源互补,解决“单打独斗”低效问题 |
长效固本 |
让思想效果有“持续长度” |
资源库建设、联动机制、跟踪回访 |
避免“一阵风”宣传,形成长期治理效应 |
三、主要举措:深耕・创新・精准——打造思想引领的“屯堡样板”
(一)破界联动:构建“四方四维”思政实践共同体,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1.精准画像:用“脚底板调研”锚定需求痛点
师生团队联合社区网格员开展“三进三问”调研,梳理3类核心需求:老年群体需方言讲解、手把手教学及情感陪伴(82位老人中65%不会用智能手机,40%接到过冒充子女诈骗电话);商户聚焦收款码防替换、大额交易防骗等(30家商户中2家曾因收款码被换损失超2000元);青年群体中退役学生需价值重塑平台,普通学生需实践机会,社区青少年需趣味化教育。
同时,团队邀请2名屯堡地戏传承人(30年表演经验的石师傅、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师傅),明确“文化改编三原则”:保留地戏傩面、锣鼓等传统程式,融入“守家护国”思政内核,内容贴近居民生活。
2.权责闭环:“四方四维”协作机制,让专业力量各归其位
建立“四方主体、四维职责”协同体系:高校团队(4名指导老师+12名学生)分设文化创作、技术服务、入户宣讲组,输出创意与技术;社区团队(8名网格员+5名工作人员)对接居民、协调活动,依托本土人脉落地;传承人团队负责地戏唱腔指导与编排,保障非遗灵魂;信用社团队提供金融诈骗案例讲解与支付安全指导,补齐高校金融知识短板。该机制有效避免高校自说自话,如商户宣传中采纳信用社“收款码每日拍照存底”建议,后续28家商户养成该习惯。



(二)活态转化:让非遗成为思想引领的“活载体”,让理论“说家乡话、进百姓心”
1.地戏新唱:六百年非遗“披上新装”,守家精神“代代相传”
团队与传承人耗时5天创排《反诈地戏》,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沿用傩面造型(关公等为反诈卫士、曹操等为骗子)、七言唱词(如“关公挥刀斩诈骗”)、传统开台鼓节奏;剧情围绕“王奶奶识破诈骗”展开,唱词融入“陌生来电勿轻信”等反诈知识,结尾退役学生杨智鸿与地戏角色共喊“屯堡儿女一条心”,呼应青年担当;设置儿童体验环节,10余名孩子戴简易傩面学防骗动作、跟唱口诀。传承人陈师傅感慨:“三百年前地戏守边关,如今守家园,鼓点不变,魂也不变。”
2.方言口诀:用“家乡话”讲反诈,让老人“听得懂、记得住”
组织社区居民(8名青少年+5名老人+7名商户)开展创作workshop,结合居民建议编写口诀,如采纳张奶奶意见加入“养老钱”“孙子”,形成“养老钱,要守牢,陌生来电多唠叨”;采纳刘叔建议加入收款码内容,写出“收款码,要盯牢,有人替换赶紧报”。将5类顺口溜录制成音频与社区专属视频,通过5个居民群播放(超3000次),在乡村振兴夜校、晒谷场组织集体学唱,用拍手打节奏助老人记忆。72岁王奶奶说:“现在买菜都能哼,再遇冒充孙子的,先念一遍就不慌了。”
3.情景演绎:用“身边事”演“身边戏”,让思想“有痛感、有温度”
从社区真实案例提取素材,编排3部方言情景剧:《“客服”的“退款套路”》还原李阿姨遇退款诈骗场景,提炼“链接不点、验证码不给”;《地戏“传人”的破绽》揭露冒充地戏学徒推虚假基金骗局,强化“高息诱惑别轻信”;《收款码后的“猫腻”》演绎商户收款码被换案例,普及“定期检查、官方核实”。每场表演后邀请观众分享经历,68岁李阿姨看完前者后说:“这演的就是我,以后谁要验证码都不给!”


(三)精准滴灌:分群体定制“思想服务方案”,让每类对象“都受益、真认同”
1.银发守护:“手把手+心贴心”,让防骗思想暖进“夕阳红”
采用“2+1”入户模式(2名志愿者+1名网格员):技术上,手把手帮67位老人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用大字体、慢语速演示功能,贴操作便利贴;情感上,陪老人唠家常,帮独居老人视频连线子女、学唱山歌;活动后开展2次回访,赠印顺口溜的帆布包,53位老人(81.8%)能独立操作举报功能,超预设目标。
2.商户护航:“场景化+习惯化”,让安全意识融入“经营日常”
针对商户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案例教学中,信用社人员讲解收款码被换致损案例;培养“三查习惯”(每日查收款码、大额查凭证、陌生客户查身份),发检查记录表;张贴反诈提示贴、推专属视频,建反诈微信群。30家商户中28家养成每日查码习惯,刘叔说:“现在有人换码,先念顺口溜再核实,踏实多了。”
3.迷彩新程:从“卸甲迷茫”到“反诈先锋”,让退役青年“重燃斗志”
通过“三引导”助退役学生重塑价值:角色引导,任命杨智鸿为入户宣讲组长,统筹服务,他称“像回部队带队,很踏实”;思想引导,一对一谈心,杨智鸿写下“守护老人钱袋子,就是新时代守家园”;能力引导,发挥其纪律性强优势,培训沟通与老年心理知识,助其转化军事素养。12名学生均成反诈骨干,杨智鸿还提议成立校园反诈社团。


四、经验启示:从“实践样本”到“理论升华”,探寻思想引领的“本质规律”
(一)思政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而非“理论对人的灌输”
本案例最深刻的启示,在于打破“思政教育=课堂讲授=理论背诵”的认知误区。杨智鸿从“迷茫退役兵”蜕变为“反诈先锋”,思政高分学生从“束手无策”到“编排情景剧讲案例”,王奶奶从“险些受骗”到“主动提醒邻居”——这些转变并非源于理论背诵,而是“生命互动”的唤醒:学生在帮老人解决问题中读懂“群众路线”,老人在被青年关怀中认同“防骗思想”,这种“双向唤醒”才是思政教育的核心。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政教育绝不能脱离社会关系与实践场景。唯有让青年走进真实社会、接触群众、解决真问题,才能让“为人民服务”从口号变为信仰,让“青年担当”从试卷答案变为行动自觉。
(二)非遗文化是“思想引领的活态载体”,能让理论“有根、有魂、有温度”
屯堡地戏、方言顺口溜之所以成为“思想传播利器”,核心在于它们是居民“自带情感认同的文化”——老人听山歌长大、看地戏变老,这种文化归属感让理论不再是“外来者”,而是“熟悉的家乡话”。如《反诈地戏》打动居民,不仅因内容实用,更因承载“守家护国”的文化基因,让居民在认同文化的同时,自然接纳防骗思想。
这启示我们:基层思想引领切忌“一刀切”,必须“接地气、找载体”。贵州本地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彝族火把节等非遗文化,不是过时的古董,而是思想引领的“富矿”。只有将理论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让理论“穿土布衫、说家乡话”,才能真正走进百姓心里。
(三)青年成长的核心是“在服务中实现自我认同”,而非“在说教中被动接受”
退役大学生杨智鸿的转变极具代表性:部队里,他的价值来自“集体需要”;回校园,价值感缺失;项目中,帮老人装APP、组织地戏表演、解决宣讲难题,这些具体服务让他重新找到“我是谁、能做什么”的答案。这种“服务中获自我认同”的路径,对所有青年都具借鉴意义。
当代青年的“价值迷茫”,本质是“自我与社会脱节”的困惑。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引领,不能只“讲道理”,更要“搭平台”——搭建“走进基层、服务群众”的实践平台,让青年在“被需要”中感知自我价值,在“解难题”中深化理论认知,在“与群众互动”中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做中学、在服务中成长”,才是青年思想引领的有效路径。
(四)基层治理的关键是“文化适配+多方协同”,而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
项目成功离不开“高校+社区+传承人+信用社”的四方协同,更离不开“文化适配”策略。若仅靠高校单打独斗,会因不熟悉本土文化而失败;若仅靠社区自行开展,会因缺乏创意技术而流于形式;若脱离非遗载体,会因语言、情感脱节而无效。
这揭示:基层思想治理是系统工程,需“多方协同、文化适配”。一方面,要打破部门壁垒,整合高校的创意、社区的资源、专业机构的技术、传承人的文化载体,形成“1+1>2”的合力;另一方面,要尊重本土文化,用居民“熟悉、认同”的方式传播思想,才能让治理效果既有效、又持久。

五、价值推广:从“屯堡样板”到“全省辐射”,让思想引领的“火种燎原”
(一)模式可复制:为“文化+思政+治理”提供“省级范本”
本案例构建的“文化铸魂、实践筑基、协同赋能、长效固本”四维模式,具备强适应性与高可复制性,可按地区文化特色、基层需求灵活调整:文化适配层面,苗族地区可将“地戏”替换为苗族飞歌、银饰创作,把反诈知识融入歌词与银饰图案;侗族地区可借侗族大歌、鼓楼议事,开展“大歌反诈演唱、鼓楼反诈议事”;群体需求层面,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可将“反诈”转为“防溺水、防校园欺凌”,用童谣创作、绘本绘画开展教育;针对城市新市民,可依托社区广场舞、邻里节,宣传“文明城市、安全生活”;资源条件层面,资源有限的高校可简化地戏改编为方言故事分享,借微信群、短视频线上宣传,实现降本保效。
(二)高校思政可借鉴:为辅导员开展实践育人提供“操作指南”
案例为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提供三条核心路径:其一,实践课程设计走“问题导向”,将“三下乡”“社区服务”与思政结合,先调研发现基层问题(如反诈、防溺水),再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文化创作、技术服务、入户宣讲,让实践课程从“打卡活动”变为“解困过程”;其二,退役学生引领搭建“服务+引导”平台,让退役学生在组织协调、宣讲服务中发挥优势,搭配思政辅导员一对一思想引导,助力其实现“军事素养”到“服务能力”的转化;其三,文化育人挖掘本土资源,如贵阳阳明文化、遵义红色文化,以阳明“知行合一”指导实践、红色精神引领价值,让文化育人兼具本土特色与思想深度。
(三)基层治理可应用:为乡村振兴中的“思想建设”提供“新方案”
乡村振兴需同步推进“思想振兴”,案例的“文化+思想+治理”模式给出新思路:一是破解“空心化”,通过激活非遗文化吸引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缓解人才空心化,同时以情感陪伴式服务关注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缓解情感空心化;二是提升治理效能,将思想引领与民生需求(如反诈、防溺水)结合,让居民在受益中认同治理,避免对立,同时培养本土宣传员,推动治理从“外部推动”转为“内生动力”;三是助力文化振兴,将非遗与时代需求结合(如地戏从“戍边”到“反诈”),让非遗“活起来、用起来”,实现文化传承与治理提升双赢。
(四)政策相呼应:为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提供“实践支撑”
案例紧扣《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实践样本:在专业化能力提升上,4名参与辅导员在方案设计、思想引导、协同协调中,强化了实践育人、理论转化、跨部门协作能力,其中1人获评“校级优秀辅导员”;在工作室示范作用上,可通过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推广案例经验,带动省内多所高校开展“文化+思政”实践;在工作成果转化上,案例形成的资源包、机制方案可纳入工作室考核与职称评定,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成果载体。
作者 罗志程、岳廷颖、郭晓玲
一审 陈丽娟
二审 戴明辉
三审 谭永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