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息工程学院16名师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贵州安顺天龙古镇,开展以“探秘大明遗风·筑强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微党课录制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承与创新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实践团队在地戏表演空间演武堂合照
屯堡文化作为明代军屯制度的文化遗存,融合了江南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风情,被誉为“活态的明代历史博物馆”。实践团抵达古镇后,四名教师率先以《从屯堡人的坚守与传承看我们的文化基因与未来》为题,在天龙学堂遗址、演武堂等地开讲微党课。她们结合天龙古镇60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屯堡建筑的军事智慧、民俗传承的坚韧力量等角度,剖析文化基因的延续性与时代生命力。“每一块石板路都镌刻着迁徙的故事,每一处服饰细节都见证着文明的传承,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带队教师在镜头前的讲解引发师生共鸣,相关视频将发表在学校各大宣传平台。
地戏作为屯堡文化的“活化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团专程走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传承人郑汝红和“00后”传承人周顺。

实践团成员采访地戏“00后”地戏非遗传承人周顺
郑汝红从事地戏表演多年,他向师生们展示了《三国演义》选段的精彩演绎,讲解了地戏“跳神”“战舞”的军事起源与驱邪纳福的文化内涵。“年轻人愿意学,老手艺就不会断。”当看到周顺这位“00后”传承人不断通过创新手段传播地戏文化,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的传承活力。实践团学生们更是兴致勃勃地跟着传承人学习地戏的基本舞步与唱腔,一招一式间体会着武将的刚劲威仪,一句一腔中感受着古老艺术的磅礴气势。

实践团成员现场向地戏表演艺术家学习地戏动作

实践团现场领悟地戏魅力
在屯堡服饰文化体验环节,师生们走进当地居民、采访导游,了解屯堡服饰的制作工艺,自己将服装穿到身上向游客介绍服饰文化内涵。这种保留着明代服饰特征的传统服装,以蓝色布为底,辅以精致的刺绣纹样,传承至今仿佛穿在身上的家谱。在穿脱服饰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屯堡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服饰是文化的皮肤,屯堡服饰承载的不仅是审美情趣,更是对根脉的眷恋。”学习体验的学生感慨道。

当地居民向实践团队介绍服饰文化元素
此次实践活动中,师生们还通过走访古镇老居民、收集民间故事、以一个异乡人的视角拍摄文化纪录片等方式,系统梳理屯堡文化的传承现状与保护需求。
此次“三下乡”活动既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师生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不仅源于历史的厚重,更在于当代人的传承与创新,而青年一代更应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开拓者。
编辑:汪沛
图/文:信息工程学院师生/岳廷颖
一审:罗志程
二审:戴明辉
三审:谭永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