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党团建设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团建设 >> 正文

党建引领・服务赋能・成长护航 —— “一站式” 学生社区辅导员工作案例

发布日期:2025-05-19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案例简介

2023年以来,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打造2个学生社区功能驿站,构建起“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多方参与、学生自治”的社区工作体系。作为学院“幸福里”学生社区的专职辅导员,本人全程参与社区建设与运营,聚焦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矛盾纠纷化解、综合素质提升等核心任务,通过搭建“党建+X”服务平台、推进“四支团队”进驻、打造“枫桥经验”实践高地、培育学生自治能力等举措,有效解决了学生学业困惑、就业焦虑、矛盾纠纷等实际问题。

在社区运行过程中,面对部分学生学业基础薄弱、就业竞争力不足、社区活动参与度低等问题,辅导员办公室牵头组建学业帮扶小组、就业指导团队,创新社区活动形式,优化服务流程。截至2025年,所负责的社区范围内,学生“专升本”录取率达68.14%,超出学院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学生矛盾纠纷化解率100%,未发生一起恶性冲突事件;社区活动参与率从最初的45%提升至82%,学生对社区的满意度达90%以上。同时,所指导的学生团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省级奖项3项,学生志愿者在东盟交流周、数博会等重大活动中表现突出,4人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本案例通过总结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的辅导员工作实践,为高校辅导员创新学生管理与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二、案例思路

   (一)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周期、全方位”服务体系

坚持“学生在哪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将“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生活服务、就业帮扶的重要阵地,打破传统“教室-宿舍”二元分割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学习、生活、成长需求的“一站式”满足。围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周期发展,聚焦学业提升、就业创业、心理健康、矛盾调解等关键环节,整合党建、教学、企业、后勤等多方资源,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跟进”的全方位服务机制。

    (二)工作目标:破解三大难题,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破解学业帮扶“碎片化”难题:针对部分学生数学、编程等基础课程薄弱的问题,依托社区搭建常态化学业帮扶平台,避免“临时补课”“零散辅导”的低效模式,实现学业指导的系统化、精准化。

破解就业指导“脱节化”难题:针对学生对行业需求不了解、求职技能不足的问题,引入企业资源,开展“企业进校园、岗位进社区”活动,打通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破解社区活动“形式化”难题:针对学生对社区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学生兴趣和需求出发,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变“被动组织”为“主动参与”,增强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三)实施路径:依托“四大支柱”,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网格管理”为基础,以“团队进驻”为支撑,以“学生自治”为动力,形成“四位一体”的工作路径。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工作合力,网格管理实现精准服务,团队进驻提供专业支持,学生自治激发社区活力,最终实现“服务学生、引领学生、成就学生”的工作目标。

     三、主要举措

    (一)党建引领强根基,搭建“党建+服务”平台

         1.组建功能型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幸福里”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的指导辅导员,牵头选拔50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组成支部核心团队,明确“学习表率、服务先锋”的定位。制定《党支部社区服务职责清单》,将党员服务与学生需求精准对接,划分“学业帮扶岗”“矛盾调解岗”“就业指导岗”“活动组织岗”4个专项岗位,实行“党员包片”制度,每名党员负责5-8间寝室的学生服务工作,每周至少开展2次寝室走访、1次谈心谈话,及时收集学生需求与问题。

例如,针对202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小李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厌学情绪的问题,支部“学业帮扶岗”党员小张主动对接,每周2次为其辅导高等数学和C语言课程,同时联合学院资助中心为其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小李缓解经济压力。经过一学期的帮扶,小李的学业成绩从班级倒数10名提升至前20名,重新树立了学习信心。

        2.创新“党建+X”模式,打造特色服务项目

围绕学生核心需求,牵头实施“党建+学业帮扶”“党建+竞赛指导”“党建+创新创业”三大项目:

“党建+学业帮扶”:联合12名专业教师党员组建“学业导师团”,在社区辅导员工作室开设“每周学业门诊”,针对高等数学、数据结构、编程等难点课程,开展“小班化”辅导和“一对一”答疑,累计服务学生300余人次;建立“朋辈帮扶”机制,选拔20名成绩优异的党员学生担任“学业小导师”,与45名学业预警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学业预警解除率达92%。

“党建+竞赛指导”:依托学院科研平台,组织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在社区设立“竞赛孵化空间”,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2025年,社区教师所指导的智安云-基于NB-IOT的智慧家庭安全专家”项目获“挑战杯”省级三等奖矩阵盾尉-云化数据中心灾备服务”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三等奖。

“党建+创新创业”:联合企业党员技术骨干,在社区开展“创新创业沙龙”8场,邀请5名创业成功的校友党员分享经验;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研发中心6次,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明确创业方向。

    (二)网格管理提精度,实现“零距离”服务

        1.完善“楼长+层长+寝室长”三级网格体系

社区实行“楼长+层长+寝室长”三级网格体系管理模式,选拔1名楼长(由辅导员担任)、6名层长(由优秀学生干部担任)、36名寝室长(由寝室成员推选),明确各级网格职责:楼长负责统筹社区网格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层长负责本楼层学生的日常管理、信息收集和矛盾调解;寝室长负责本寝室学生的学习督促、安全排查和需求反馈。规范工作流程,要求层长每周至少开展1次本楼层安全排查,寝室长每日上报寝室学生动态,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例如,2024年3月,某楼层寝室长发现同寝室学生小王因失恋出现情绪低落、夜不归宿的情况,立即上报层长,层长第一时间联系辅导员(楼长)。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小王的心理状态,联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其提供心理疏导,同时安排党员学生对其进行陪伴关怀,最终帮助小王走出情绪低谷,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2.设立“社区工作交流日”,畅通沟通渠道

将每周四定为“社区工作交流日”,在社区公共空间设置“意见箱”和“面对面交流点”,由辅导员、层长、寝室长轮流值班,收集学生对社区建设、服务管理的意见建议。建立“意见反馈台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理:能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需协调其他部门解决的,在3个工作日内反馈进展;暂时无法解决的,向学生说明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累计收集学生意见建议120余条,解决率达95%,其中“增加社区自习室座位”“优化洗衣机使用流程”等20余条建议已落地实施,得到学生广泛好评。

    (三)多方团队聚合力,提供“专业化”支持

        1.联动思政队伍,强化思想引领与生活服务

打造“从游集”宣讲品牌:作为“从游集”宣讲活动的策划者,围绕“鲜衣怒马少年时”“一片冰心在玉壶”“风华正茂踏歌行”三大主题,邀请辅导员、专业教师、优秀学长分享成长奋斗经历,累计开展宣讲12场,覆盖学生800余人次。例如,邀请学院优秀毕业生、某互联网企业技术总监分享“从专科生到技术骨干”的成长历程,激励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努力提升专业技能。

推进劳育实践:牵头制定《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在社区打造劳育教学实践中心,划分“公共区域卫生责任区”,由各班级轮流负责社区公共空间的清洁维护;组织开展“耕读文化园”活动,带领学生种植蔬菜、阅读经典,让学生在劳动中领悟勤奋、自律的价值观,累计参与学生500余人次,评选“劳动之星”30名。

        2.对接教学团队,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联合学院15名专业教师组建“教学服务团队”,在社区开展“天问”论坛、IT技能文化节等活动:

“天问”论坛:每月邀请1名专业教师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行业热点主题开展讲座,同时设置“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专业困惑,累计开展论坛8场,覆盖学生400余人次。

IT技能文化节:组织开展“编程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数据库应用大赛”等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2024年IT技能文化节吸引200余名学生参与,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部分优秀作品被推荐参加省级技能竞赛。

         3.引入企业团队,助力学生就业创业

举办“企业进社区”活动:联系12家IT企业(如华为、小米、贵州本土IT企业等)在社区开展宣讲会、招聘会15场,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让学生与企业HR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招聘需求和岗位要求。例如,2024年4月,联合贵州某大数据企业开展“企业开放日”活动,组织50名学生参观企业研发中心,现场签订实习协议12份。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在社区设立“创新创业实践中心”,配备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设备,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孵化场地;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创业导师,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分析,累计孵化创业项目8个,其中“校园二手书共享平台”“智能校园门禁系统”等项目已投入运营。

    4.整合服务团队,优化后勤保障

开展“书记院长面对面”座谈会:每学期组织2次“书记院长面对面”座谈会,邀请学院书记、院长与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听取学生对社区住宿、饮食、安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累计解决学生问题40余条,如改善学生宿舍热水供应、增加社区充电桩数量等。

组建“工程师志愿服务站”:挑选10名专业技术过硬的学生组成“工程师志愿服务站”,为全校学生提供电脑维修、系统安装、软件调试等服务,累计服务学生500余人次,解决电脑故障150余起。

    (四)学生自治激活力,提升“主人翁”意识

          1.开展学生干部成长训练营,提升管理能力

作为学生干部成长训练营的负责人,制定《学生干部成长训练营实施方案》,邀请学院党委书记、团总支书记、优秀辅导员、学长开展培训:

培训内容:涵盖新闻简报撰写、照片拍摄、办公软件技巧、比赛组织、专升本政策解读等实用技能,累计开展培训6期,培训学生干部150余人次。例如,邀请学院办公室主任开展“办公软件技巧”培训,帮助学生干部掌握Excel数据处理、PPT制作等技能,提升工作效率。

实践锻炼:组织学生干部参与东盟交流周、数博会、迎新、技能大赛等重大活动的后勤服务工作。2025年东盟交流周期间,组织44名学生志愿者参与王者荣耀电竞大赛后勤服务,4人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迎新期间,选拔20名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班级助理,协助辅导员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招募80余名学生志愿者参与迎新工作,5人被评为“优秀志愿服务之星”。

         2.举办多彩文化活动,丰富社区生活

“十佳歌手”比赛:每年举办1次“十佳歌手”比赛,吸引全校200余名歌唱爱好者参与,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的形式,评选出“校园十佳歌手”,该活动已成为信息工程学院的品牌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反诈宣传活动:组建“反诈小分队”,排练防电信诈骗小品、情景剧3个,深入学生社区开展反诈宣传4场,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反诈意识,累计覆盖学生600余人次。

书画展览观摩: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融・墨杯”书法作品展,邀请专业书法老师进行现场讲解,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累计参与学生300余人次。

廉洁文化进社区:开展“廉洁文化进社区”活动,选送3幅书画作品参加全省清廉贵州廉洁文化书画大赛,在社区教室粘贴清廉宣传画报50余张,引导学生树立廉洁自律的价值观。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服务担当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每年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民族团结、数字乡村建设、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美丽乡村建设等主题,组建5支实践团队,深入贵州偏远乡村开展调研、支教、技术服务等活动。2024年暑期,实践团队为乡村小学捐赠图书200余册,为村民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10场,帮助3个村庄搭建电商平台,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认可。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清洁”“关爱空巢老人”“义务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参与学生400余人次,服务时长1200余小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四、经验启示

    (一)党建引领是核心,必须强化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离不开党建的引领,只有将党建工作与社区服务、学生成长深度融合,才能凝聚工作合力,确保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本案例中,通过组建功能型党支部、创新“党建+X”模式,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只有把党建工作做深做实,才能让“一站式”学生社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生需求是导向,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核心是服务学生,只有精准对接学生的学业、就业、生活、心理等需求,才能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案例中,通过开展“学业门诊”“就业宣讲会”“矛盾调解”等活动,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实践启示我们,辅导员在社区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社区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三)多方协同是关键,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涉及党建、教学、企业、后勤等多个部门,只有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资源,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本案例中,通过推进“四支团队”进驻社区,整合了思政、教学、企业、服务等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健全多方协同机制,加强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才能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四)学生自治是动力,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才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社区的活力。本案例中,通过开展学生干部成长训练营、举办多彩文化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人翁”。实践启示我们,辅导员在社区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让社区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五、价值推广

   (一)理论价值:丰富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理论研究

本案例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载体,构建了“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多方参与、学生自治”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就业帮扶、生活服务等工作融入社区建设,突破了传统辅导员工作“碎片化”“单一化”的局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的理论体系。

    (二)实践价值: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可复制的工作机制:本案例中建立的“功能型党支部+网格管理+四支团队+学生自治”的工作机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其他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借鉴该机制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可推广的服务模式:“党建+X”服务模式、“学业门诊”“企业进社区”“学生


作者 陈丽娟

一审 罗志程

二审 戴明辉

三审 谭永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