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现有教师党员13名,学生党员52名。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新方法、新路径。
青年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与文化交融的新环境,其思想认知与行为模式呈现鲜明代际特征。这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将红色文化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养分。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积极探索并,实施“党建+团建”双融合发展模式,建立党团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党团共发展,引领凝聚党团青年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贵州篇章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案例描述
(一)强化政治引领,把准高质量发展方向
一是深化创新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要求,引导支部全体党员和全院青年团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二是建强理论宣讲队伍。借助线上 “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 等平台,结合线下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开展理论学习。邀请校党委副书记、学院党委副书记、支部书记分别以《努力做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等为主题,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讲,用“青言青语”,将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让青年学子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三是压实政治责任链条。在学院党委(党校)的统筹引领下,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压实责任链条,清晰界定学院党委(党校)、党支部、团学组织等各级责任主体。坚持党团工作深度融合,将团建工作全面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由学院党委(党校)牵头实行 “同规划部署、同推进落实、同检查评估”。通过定期研究、述职评议、督查考核等方式,将政治要求贯穿于支部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确保上级关于党团建设、青年骨干培养的决策部署在学院落地生根、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二)夯实组织基础,筑牢高质量发展堡垒
一是规范组织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优化支部设置。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注重加强支部书记和党务干部业务培训,提升党务工作能力。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不断提升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推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在育苗初期,新生入校后,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全覆盖开展入党宣传启蒙教育,为新生上好“入党第一课”,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每年新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100余人。在拔穗期,严守发展标准,依托年度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实施计划,制定《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时序表》,形成从入学之初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大三实习前发展为预备党员的时间轴线,推动发展党员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推进、如期完成。在成熟期,创新 “远程 + 联合 + 衔接”培育 模式,线上建 “信号灯” 服务平台,对实习学生党员进行远程培养,与在校党员组织生活同步化、同效化,同时采取“支部组织委员+入党介绍人+校内实习指导老师”管理模式,形成联合培养机制;每年学生毕业时开具接续培养证明书,及时按程序转组织关系和档案,实现学生入党环节无缝衔接,确保毕业学生得到党组织的持续培养提升。
三是创新党建工作品牌。党支部探索“工作有品牌、人
人有担当、思政有深度、学生有成长”的党建工作模式,
深入开展 “一支部一特色” 创建活动,打造具有传统文化浸润与实践育人特色的党建品牌。以“青行阳明研习社”为载体,组建研习队伍,构建“经典研习—实践转化—价值传播”育人闭环,促进青年在传统文化浸润中筑牢文化自信,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行动品格;植根于耕读文化园开展经典诵读,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技能,切实增强师生服务乡村振兴使命感;打造全国样板党支部系列“微党课”,分别派出四支队伍前往遵义、安顺、修文、从江开展特色微党课拍摄,以四地独特的红色资源与党建实践为切入点,让党课从 “课堂讲授”转向“现场沉浸式教学”,打造“地域特色 + 党性教育”微党课矩阵。
(三)坚持党建带团建,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一是带优团员队伍素质。扎实做好团员团学干部管理,规范团属阵地建设,严格团员发展标准,加强团员教育管理,提高团员队伍质量。围绕 “选优、育强、用好” 目标,在团学干部选拔中突出“政治素养优先”,由党支部参与面试评审,选拔政治坚定、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的团员担任团学干部;建立 “团学干部考核机制”,将学业成绩、服务评价纳入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奖评优、入党推荐直接挂钩,2024 年共有 86 名优秀团员通过考核被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深化青年大学习行动,围绕学院团学工作、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技能、创新创业等开展专题培训, 进一步提升团学骨干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
二是带动阵地共建。依托 “幸福里”学生社区打造 “青年之家”,明确 “党建引领、团青参与、多元服务” 定位。以阵地为纽带,拓展实践场景,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民族村寨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科技普及等,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引导广大党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贡献青春力量。组织近100名青年志愿者参与2025贵阳马拉松等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政务实践、企业实践、公益服务、社区服务、兼职锻炼等为主要方式,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院青年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三、带动青年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老党员“传、帮、带”
的帮扶优势,聚焦“党员+”帮扶体系,建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团员”“党员+困难学生”帮扶互助成长机制。党支部将专升本服务作为带动青年成长的重要抓手,整合党员教师资源与教学力量,构建 “全链条、多维度” 的专升本支持体系,党员教师以自身言行感召青年,吸纳诸多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专升本服务工作,组建 “教师 + 学生” 联合服务小组,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和网络技术做好教学服务。此外,党支部推出“学霸答疑”“优秀学长经验分享”等活动,拓展学生备考信息,邀请专升本杰出校友开展“贵州统招专升本考试分析和经验交流”“职业规划之专升本学习规划和报考分析”等专题讲座,努力开拓创新新形势下大学生成功升本的有效途径。
三、经验启示
(一)“党味” 要浓,政治引领是核心
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将党性教育、理想信念培养融入各项工作,通过专题学习、主题党日、特色微党课等形式强化政治引领,确保支部建设始终保持鲜明政治立场和正确发展方向,让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载体” 要新,贴近学情是关键
紧跟青年学生特点与时代发展趋势,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打破传统线下教育局限,利用 “指尖党支部”“云端学习” 拓展空间;结合专业特色设计文化品牌、志愿服务项目,让党建工作既 “有意义” 又 “有意思”,激发学生党员的参与热情。
(三)“融合” 要深,服务中心是目标
坚持 “抓党建从育人出发、抓育人从党建入手”,打破党建与业务 “两张皮” 现象,将党建工作与学生升学就业、技能提升、服务社会等中心任务深度融合,紧扣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初心使命,让党建成效体现在学生成长、学院发展、社会服务的实际成果中。
作者 邓静、刘晓敏、郭晓玲
一审 罗志程
二审 曹 叶
三审 谭永凤